查看原文
其他

爱恨边缘||心理咨询师的两难处境(谈边界感)

冰千里 冰千里 2022-11-03



心理咨询师的两难处境

 

文|冰千里

 

还有那种职业要求其从业人员充当人们苛责、威胁和拒绝的对象?要在面临他人请求以身体接触达到抚慰时,处于想要给予却可能无法给予的两难处境?会把无助、愚蠢和失败的挫折感看做职业必不可少的部分?在他人命运中重当旁观者或助产士的角色?

 

-------EmmanurlGhent (1990)

 

1、说明

 

本来想把边界问题和自我暴露集中讨论,但我觉得又不太一样,虽然自我暴露在大的范围也包含在边界之内,但还是需要单独聊一聊。

 

若你想专业的学习可以读相关边界的书籍,而这次我谈的边界,更是一些比较有趣的事,这样的事情都会发生,也需要做出选择。

 

这些事,经常会被专业忽略,但我觉得是影响咨询效果的,甚至会激发内心强烈情绪,无论是咨询师,还是来访者。

 

2 、偶遇

 

世界有时很小,人与人的相遇也好巧,你在咨询室以外的场合中,有没有偶遇你的来访者,若你是个求助者,有没有邂逅你的心理咨询师?

 

生活中,熟人遇见很普通,他们可以随便打招呼闲聊几句,但对心理咨询的双方,在社会场合遇见,是有很大不同的。


这不是个有着唯一答案的问题,“因人而异”是这个问题的最好答案。

 

我所在的这个不大的城市,遇见来访的几率很高,有次我在影院碰见了和我正在进行的来访。


我喜欢看电影,在影院碰见熟人是常有的事,但遇见来访还是让我有些两难。

 

她是一个与权威和男性交往有障碍的女性,在几个月的工作中,我始终保持温暖中立和无条件的爱,她把我理想化成心中完美父亲的形象。

 

当她看到一手拿杯可乐、一边看手机的我,出现在她面前时候,显得有些惊讶,分明愣住了,看着我,笑容很尴尬。

 

我的感受也并不比她轻松,如果说咨询室中的一切是可控的,这样的偶遇却完全出乎我的预料。

 

她没躲开,也没有主动和我打招呼,就在那里盯着我看,这时我走了过去,询问她看什么电影,更巧的是我们买的同一场次的同一部影片。

 

后来我们前后走进了影院,那场电影显得很漫长,影片结束后,她只是和我微笑了下,我们就各自离开了。

 

而这成为了接下来一段时期,咨询中我们讨论的重点,彼此分享了在影院遇见的各种感受和情感冲突,包括一些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。

 

后来证明当时我主动走上前打招呼是正确的,尽管她的理想化被现实中的我削弱,但比这更重要的是,她感知到了一个真实的我。

 

让她明白了理想化我的背后,其实是自己幻想的补偿,被拉下神坛的我依然很友好很关注她,就像在咨询室里一样,这让她感到很有力量,自己并不是个令人讨厌的人。

 

并不是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对待的,需要根据当时情况和来访人格特点快速做出决定。

 

对于偶遇表现各不相同:


有人感到羞愧,因为自己毫无秘密,有人感到愤怒,因为幻想的破灭,有人要为咨询师做点什么,因为她受宠若惊,有人热情向周围朋友介绍,因为自恋得到了某些不一样的满足,有人感到悲伤,看到偶像居然是个那么普通的人……

 

总之,不可能没任何反应,至于如何回应,只需要遵循一个原则:“以来访为中心”。

 

你的行为是否会激活她某些情感,你是礼貌的打个招呼离开,还是关切的询问,还是假装看不见,都要根据来访的反应,而且下次咨询一定要作为工作的某个议题。

 

我遇见不同来访的次数不少,回应的方式也各不同,有合适的,也有不合适的,无论如何,这要作为你反思自己和对方的一部分,不要让它轻易逃开。

 

3、礼物

 

我会收到来访各种礼物,在我们这个崇尚礼尚往来的国度,送人礼品、收到礼品是很自然的事,去拜访朋友我们很少空着手,但在心理咨询过程里,就需要引起反思。

 

有些很自然地发生,我是接受的,比如我小来访的父母几个阶段后为表示感谢送点水果、比如很喜欢小动物的来访送我几条小鱼、比如做糕点的来访送我盒桃酥,我都会接受。

 

为什么不呢?你需要记住无论什么样的人,都不要脱离一种社会关系的存在,来访表达的仅仅是一种感谢,而她们的人格水平都在神经症级别以内,收下他们的小礼物,会让他们有被尊重的感受。

 

而你只需要说谢谢即可,不要大肆渲染,不能像现实生活中的拉拉扯扯,也不能虚假的推脱,也不能直接扔到一边,关系往往在小的事情中显现。


所有的刻意而为都是为了掩饰另一种目的。

 

但有时候我是拒绝的:


有位来访去香港出差给我买了块表、有位来访几乎每次来都给我提水果、有位来访每次午饭连续几天给我买饭、还有的给我孩子买衣服……

 

这样的情况我都会婉言拒绝,贵重的奢侈品、频繁的送东西、给除我以外的第三方买,这些行为本身都有意义,接受了就相当于认同了他无意识的幻想。

 

这样的无意识或许是讨好、自恋、妒忌、控制,需要被进一步分析。


 

4、邀请

 

同样的,关于邀请也是如此回应,有次我被家长邀请到学校向孩子班主任了解情况,这样的我会去,但要区分和界定自己的身份。

 

因为当时孩子在学校表现已经很糟糕,直接了解孩子的情况很有必要,而并非通过家长传话,传话里有很多家长自己的“加工”。

 

还有的请我去她家做客,请我喝咖啡、请我看电影,这样的邀请我会决绝,这都和来访“无意识移情”相关。

 

再说一遍,你决定这样的反馈以前要考虑两件事:对来访有什么启发?这是否是你本人的需要?

 

4、肢体接触

 

关于肢体接触在业内一直争论不已,传统精神分析是不可以有任何形式的身体接触的。

 

参加曾奇峰老师中级班时,老师对握手的动力学解释是一种攻击,想想也是,从荆轲刺秦王就有,“图穷匕见”嘛,看看手里有没有藏刀。

 

欧文亚隆的著作我很喜欢,关于肢体接触我完全赞同他的观点,对此,要辨别是谁的需要,同时你的反馈是否给对方启示,还是加重对方的“病理性移情”。

 

有次我单独和一个四岁男孩在我游戏室工作,楼上突然传来巨大的电钻声,男孩吓得扔下玩具十分害怕,几乎处于本能,我第一时间抱住了这个孩子。

 

当时根本没时间让我思考,直到这个孩子情绪稳定了下来,我甚至认为因为这个拥抱,我和他建立了很牢固的关系,有时孩子的直觉远远超过咨询师本人。

 

如果这个时候,你还保持中立,眼看着孩子摔倒在地惊恐不安,那么请问咨询师存在的目的是什么?人性最根本的又是什么?

 

若此刻发生了地震,你和自己儿子呆在一个房间,你是全力护着他,还是独自逃生?

 

而这,在成人之间也会存在:


当来访在你面前哭的一塌糊涂,你却冷静的看着她,面巾纸就在你手边,你是否徘徊在给她递纸巾的纠缠中?

 

一个膝盖做过手术的来访,艰难从咨询椅上挣扎,而你冷静的观察这一切,犹豫在是否搀扶一把的决定中?

 

面对空调不断打喷嚏抱紧双肩的来访,你连去问问是否把空调关掉的勇气都没有?

 

来访第一次咨询完,离开时和你握手告别,你只是用冷峻的眼神盯着他,让他把手僵在空气中?

 

和你工作了两年的来访要出国定居,并结束了咨询关系,要求一个拥抱,难道你冷酷的拒绝?

 

心理咨询师,首先是一个真实的、活生生的人,然后才是心理咨询师,其实人与人之间真正的疗愈是去掉所有角色以后的发生。

 

现实中,你面前的这个人,首先是她的身份,然后才是这个人,或者只有他的身份和角色,没有这个人本身。

 

或许你面对的是你的老师、领导、同事、医生、快递员、餐厅老板、图书管理员,而不是这个身份背后的他。

 

就算是你和朋友同学相处,背后是否也是他的地位和职业,就算是你和孩子相处是否还有学习,你和伴侣是否还有背后的父母、孩子、工作。

 

而有些肢体接触是要拒绝并引起重视的,像频繁要求的互动、超出平常的时间和力度。

 

比如长久的拥抱和握手、比如经常要求你递纸巾、经过系统培训的咨询师会敏感的捕捉到这类信息。

 

你的感受是舒服的、还是被迫的、还是有性的味道、或怪怪的,凡是你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的感受不同寻常,那么这样的接触就需要被分析。

 

所有的身体接触,或者想象中的接触,你只要有性的部分被唤起,建议你立刻和你督导谈,或者和你个人体验师谈。


这是很危险的,在  你会爱上你的咨询师吗?||心理咨询中的情感  中我谈过,和来访上床行为就是象征层面的乱伦。

 

5、借东西

 

借东西也很常见,作为一名咨询师,若是不能区分正常和异常,或许你缺乏情感的觉知。

 

一个只是借书下次归还的行为,和一个频繁借书不还的行为,区别并不困难,这就是正常和非正常,借书是借书本身还是其他?需要你对来访有很强的模式把握。

 

有时看似一个突破常规的行为会给来访很大帮助,我游戏室玩具从不外借,很多孩子喜欢会让家长买,但我从不让孩子带回家。

 

补充一点,玩具只是个载体,咨询师本身、咨访关系才是最终把问题解决的本质,是过程起了作用,而非结果。

 

即便如此,有几次我还是突破了这个设置,有一次,一个恐惧黑暗的小女孩,她拿到我游戏室的一个绒布熊,就很心安。

 

无论做什么游戏都要这个毛毛熊待在身边,大大缓解了女孩的恐惧,游戏结束后,小女孩要求把毛毛熊带回家,我同意了,并告诉他回家后给小熊找个伴。

 

小熊在她家待了一周,她开心的告诉我,她已经找到一个粉色小熊来替代我的这只,妈妈也反应晚上睡觉不那么害怕了,后来,这个女孩怕黑怕一个人睡觉被彻底解决了。

 

关于过渡客体的力量我们真的不能小觑,咨询师一个好的行为对来访会产生极大的作用,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死守到老。

 

人格的灵活度也不是为所欲为,要考虑获益者是谁?是咨询师还是来访。

 

其实还有很多关于边界问题的讨论,比如经常发信息、打电话、邀请咨询师参出席来访重要的日子(婚礼、生日等)、参加你的课、让你成为督导等。

 

我想,世间有多少关系就有多少边界,现实中边界感弱的人,在亲密关系中会遇到障碍,若心理咨询师是没有边界感的人,会非常危险,太清晰和太模糊都要因人而异,就算是同一个人,在不同时期也要不同对待。

 

无论如何,珍惜你的每一个来访和咨询师,毕竟一生心与心的相逢太少了,况且是一种内心的支撑,而非伤害。

 

你好我是冰千里,爱写字的心理咨询师,喜欢我的文就转发评论吧,下一篇我们继续谈边界中的自我暴露,敬请期待。(END)

 

参考文献:McWilliams,N《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:A Practitioner’s Guide》

以上案例经改装处理,请勿对号入座。


你可能还喜欢:


心理咨询师,其实都挺孤独的

当我写完《心理咨询师不赚钱》之后



冰千里:自由撰稿人,心理咨询师,一个除名字以外,都很温暖的老男人,研究儿童游戏心理治疗、成人亲密关系,接受视频咨询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